您當前位置:首頁最新動態新聞
易培云教授受邀出席2024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2024-10-28
2024年10月25日,2024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在上海臨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永久會場(臨港中心)舉行。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上海氫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易培云受邀出席26日舉辦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物質科學大會,并分享了對氫能行業的觀點。


本屆論壇恰逢習近平主席向頂科論壇致賀信、充分肯定論壇“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扶持青年成長”三大使命的第五年,也是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的第十年。在世界面臨多重危機和挑戰的當下,本屆論壇以“卓越科學 創新致成”為年度主題,深入思索卓越科學與創新發展的辯證關系,為創新策源、為未來破局。


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出席并致辭。


中國科協專職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束為,諾貝爾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蘭迪·謝克曼在開幕式上致辭。諾貝爾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邁克爾·萊維特,上海市領導張為、陳金山、劉多出席。


陳吉寧在致辭中指出,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扶持青年成長,是習近平主席寄予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深切期望,也是上海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點聚焦。上海將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為主線,全面構建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全力打造世界科學策源地。期待與世界各國頂尖科學家緊密攜手、同向而行,共推基礎研究突破,共育青年科技英才,共建開放創新生態。我們將完善基礎研究體制機制,聚焦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戰,瞄準物質、生命、量子、海洋等前沿領域,深入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大力支持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增強聯合科研、創新協作的廣度和深度,努力產出更多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我們將一體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深化“人工智能+” 教育改革,精心培養拔尖人才,為年輕人投身科學事業提供更多平臺、更大舞臺。希望各位科學家關注青年、走近青年,帶動各國青年關注上海、走進上海。我們將深入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促進國際科技交流交往,助力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創新環境,為知識、技術、數據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提供更大便利,讓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人類。


在10月26日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物質科學大會上,易培云教授在報告中表示,氫能產業非常長,主要分為氫氣端、產品端和應用端。其中,氫氣端主要解決制、儲、運、加。中間端解決材料、部件、電堆、系統等。應用端主要關注法律法規、氫氣價格和應用場景。當前長途重載的卡車是氫能的應用起點,未來工程機械、飛機、船舶,以及更廣泛的工業、儲能領域,都可能要大量用到氫能。


相對于鋰電池晚10年



易培云教授分享了一組數據,201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數據均為1.7萬輛,2023年這一數據劇增至900多萬輛,十年間翻了數百倍。與此同時,2023年中國燃料電池車銷量5800輛,保有量2.2萬輛。“目前應該講,氫燃料電池相對于鋰電池大概晚10年,行業正進入提速的關鍵期。”
易培云教授認為,氫能的應用起點是從交通開始,目前,山東、四川、陜西、吉林、湖北等地均推出了氫能車免收高速費政策,對于行業發展產生了推動作用。“除了車,未來船、飛機,都比較適合用氫能源,跟鋰電池相輔相成的過程,鋰電池用于短途輕載,氫用于長途重載。”當前,氫晨科技的目標是通過大型央企、國企,在西北部大量采用綠電制氫,從而降低氫的使用成本。“能源成本下降了,整個行業就起來了。”

今天人們提到氫,第一反應往往想到汽車。他表示,車是一個非常好的場景,但是車不是氫的全部,氫是一種能源,最終可能60%用于工業,30%用在交通應用,還有10%用在儲能。他舉例,工業中的煉鋼、合成氨、合成甲醇,以及芯片行業,未來都可能會用到氫能。

而在儲能方面,他表示,對于大規模、長時間、跨季節的儲能,氫儲能成本大約是鋰電池10%,因為鋰電池儲能量和電池成線性增加,但是氫能不是,氫只要把罐子做大就可以,電池只需要一套,所以它的邊際效益會越來越大。

政策催化、技術發展加快



今年3月,氫能首次被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前沿新興產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審議。其中,氫能被正式列入,與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并列作為能源進行管理。
易培云教授表示,國家政策把氫能源從化工危化品轉入能源危化品,列入到能源法,看起來只有兩個字的差別,但其實是很大的不同。如果是化工危化品,制取必須放在化工園區,很多應用會受到限制,如果是能源危化品,就可以進到千家萬戶。“分類的變化,不僅是物質屬性的改變,還有法律法規、標準體系、應用范疇的變化。”
他表示,就車輛而言,鋰電池比較適合于乘用車,但如果用于長距離、重載的運輸,氫能是非常好的應用,當前的挑戰在于如何把電堆功率做大。“總的來講有四大核心技術,第一,多材料體系高通量計算;第二,大功率電堆高可靠設計;第三,層疊結構高一致疊裝;第四,批量制造高效率柔性產線。”
在氫能源發展方面,當前氫能的儲運也是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之一。現有氫能運輸以氣氫、液態氫、有機物儲運氫為主,其中,液態氫以能量密度高、運輸效率高等優勢,成為解決未來大規模、長距離氫能運輸利用的首選形式。